首页 >>解决方案 >>相关文章
NC硬件标准部署方案
本文来源:上海就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   发布时间:2017-02-27 13:54:09   阅读:1621次

第一章 NC产品简介


1.1 用友ERP-NC框架图及简介


用友NC(新世纪)管理软件以“协同商务、集中管理”为核心应用理念,包括了财务、供应链、客户关系管理、数据管理中心,电子商务、生产制造、人力资源管理、经营决策支持等产品系列,并提供动态经营模拟、集团财务、集中采购、分销资源计划、项目/作业成本、资金管理、敏捷制造、移动商务等专项解决方案和证券、银行、保险、家电、商业/连锁店、汽车、烟草、医药/食品、服装、公共财政等行业解决方案,以及二次开发环境,是面向大中型企业及组织管理信息化的产品。同时也是国际领先、国内首发的基于EJB技术体系、B/S结构、XML数据标准和工作流模式,并实现跨平台应用的管理软件。用友NC需要合适的硬件环境的支持以保证NC应用的效率,本方案依据NC的业务情况,并根据已有的NC客户环境经验,推导出一般情况下的NC50硬件配置。


第二章 NC硬件推荐


2.1  NC5X硬件推荐说明

NC5X为基于J2EE体系、Java语言开发的大型ERP应用系统,经常面临千人、万人同时并发的应用,以及每天数十万、甚至百万的业务量输入,如何在这种大并发、大数据量的应用场景下情况下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,是我们硬件规划的重点,同时,系统的可扩展性、可配置性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。

NC客户群体具有广泛性:NC客户分布遍及各类行业,现有的近四千家NC客户群体中,有国家部委机关、有钢铁烟草传媒等行业、有银行证券保险、有超市旅店手机连锁、还有各种类型的企业等等。业务差异性很大,数据量的差别也很大。

其次,NC业务具有特殊性:其业务包含典型的OLTP业务如财务凭证单据录入,供应链单据录入;也包含比较典型的OLAP业务如汇总报表查询、自定义查询;同时还有相关大计算大事务的业务如月末结帐、成本计算、报表计算等等。

因此,要做出一个通用性的NC硬件推荐配置,能满足所有NC的客户情况很难;以用户数为基准,参考对应用户数产生的NC业务情况,并根据已有数千家NC客户环境经验,推导出一般情况下的NC5X基于SUNHPIBM的硬件配置简略版,仅供参考。


2.2 SUN服务器推荐配置

用户数<150的硬件配置参考


注: 1:以上配置能满足通常情况下50用户以内的NC业务应用。

2: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可以做成互备模式。

3:如果具有大量且典型的报表或决策系统应用,可能需要考虑增加一台单独的报表或决策系统服务器,配置根据情况参考应用服务器配置或测试服务器配置。

4:以上配置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可扩展性,即当用户超过100或达到200时,系统可通过增加一台配置更好的数据库服务器,原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可做成应用服务器集群来满足要求。

5:以上配置均建议操作系统为64位。

 

150<用户数<300



注:1:以上配置能满足通常情况下150用户以内的NC业务应用。

2: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可以做成热备、互备模式。

3:如果具有大量且典型的报表或决策系统应用,可能需要考虑增加一台单独的报表或决策系统服务器,配置根据情况参考应用服务器配置或测试服务器配置。

4:以上配置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可扩展性,即当用户超过200时,系统可通过重新组合或增加服务器来满足要求。

5:以上配置均建议操作系统为64位。

300<用户数<600



注:1:以上配置能满足通常情况下600用户以内的NC业务应用。

2: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可以做成热备、互备或集群模式。

3:如果具有大量且典型的报表或决策系统应用,可能需要考虑增加一台单独的报表或决策系统服务器,配置根据情况参考应用服务器配置或测试服务器配置。

4:以上配置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可扩展性,即当用户超过500时,系统可通过增加服务器,与原服务器重新组合来满足要求。

5:以上配置均建议操作系统为64位。

600<用户数<1000



注:1:以上配置能满足通常情况下1000用户以内的NC业务应用。

2: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可以做成热备、互备或集群模式。

3:如果具有大量且典型的报表或决策系统应用,可能需要考虑增加一台单独的报表或

决策系统服务器,配置根据情况参考业务要求,可等同于应用服务器配置或稍低于应用服务器配置。

4:以上配置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可扩展性,即当用户超过1000时,系统可通过升级硬件

或增加服务器,与原服务器重新组合来满足要求。

5:以上配置均建议操作系统为64位。

1000<用户数<2000



2.3 HP 服务器推荐配置

用户数<50


50<用户数<150



注: 1:以上配置能满足通常情况下150用户以内的NC业务应用。

2: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可以做成互备模式。

3:如果具有大量且典型的报表或决策系统应用,可能需要考虑增加一台单独的报表或决策系统服务器,配置根据情况参考应用服务器配置或测试服务器配置。

4:以上配置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可扩展性,即当用户超过100或达到200时,系统可通过增加一台配置更好的数据库服务器,原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可做成应用服务器集群来满足要求。


150<用户数<300



注:1:以上配置能满足通常情况下300用户以内的NC业务应用。

2: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可以做成热备、互备模式。

3:如果具有大量且典型的报表或决策系统应用,可能需要考虑增加一台单独的报表或决策系统服务器,配置根据情况参考应用服务器配置或测试服务器配置。

4:以上配置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可扩展性,即当用户超过200时,系统可通过重新组合或增加服务器来满足要求。

300<用户数<600


注:1:以上配置能满足通常情况下600用户以内的NC业务应用。

2: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可以做成热备、互备或集群模式。

3:如果具有大量且典型的报表或决策系统应用,可能需要考虑增加一台单独的报表或决策系统服务器,配置根据情况参考应用服务器配置或测试服务器配置。

4:以上配置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可扩展性,即当用户超过500时,系统可通过增加服务器,与原服务器重新组合来满足要求。

 

600<用户数<1000


注:1:以上配置能满足通常情况下1000用户以内的NC业务应用。

2: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可以做成热备、互备或集群模式。

3:如果具有大量且典型的报表或决策系统应用,可能需要考虑增加一台单独的报表或决策系统服务器,配置根据情况参考业务要求,可等同于应用服务器配置或稍低于应用服务器配置。

4:以上配置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可扩展性,即当用户超过1000时,系统可通过升级硬件或增加服务器,与原服务器重新组合来满足要求。

 

2.5 按具体的业务量推荐配置

2.5.1服务器硬件配置需求推算原理
TPC-C测试基准主要用于测试主机服务器每分钟能够处理的联机交易笔数,测试产生的单位结果是TPM值(Transaction Per Minute,即每分钟处理的交易比数)。
TPC-C虽然客观的反映了各个计算机厂商的系统处理性能,并且测试基准也在不断完善以更加贴近现实应用的交易环境,但是仍然无法与纷繁多样的各类实际应用完全吻合;而且参加TPC测试的主机系统都做了适当程度的系统优化。因此,在实际业务应用系统选择主机服务器乘载体时,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,以最大程度的做到适合应用系统的生产需求。

以下计算公式是用友公司在实际应用中总结的经验方法论,基本反映了业务特点对主机处理能力的需求:
TPM=TASK x 70% x Z x F / (T x C)
其中:
TASK:为每日业务统计峰值交易量
T:为每日峰值交易时间,假设每日70%交易量集中在每天的2小时,即120分钟内完成:T=120。
Z:为业务操作相对于标准TPC-C测试基准环境交易的复杂程度比例。由于实际的业务的复杂程度与TPCC标准测试中的交易存在较大的差异,根据实践用户的统计结果,每笔交易操作相比较于TPC标准测试中的每笔交易的复杂度此值可设定为20~40。
C:为主机CPU处理余量。实际应用经验表明,一台主机服务器的CPU利用率高于80%则表明CPU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系统瓶颈,而利用率处于60%时,是处于利用率最佳状态。因此,在推算主机性能指标时,必须考虑CPU的冗余,设定C=60%。

F:为系统未来3~5年的业务量发展冗余预留。如未来3年的冗余为40%,则F值为1.4*1.4*1.4=2.74


2.5.2实例分析

根据NC业务的特殊情况:其业务包含典型的OLTP业务如财务凭证单据录入,供应链单据导入;也包含比较典型的OLAP业务如汇总报表;同时还有相关大计算大事务的业务如月末结帐、成本计算、报表计算等等。
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,根据NC项目经验,NC系统TPM值经验公式如下:
按照未来的入库单+出库单+订单行数+凭证统计为每日62000左右。
单个客户端额外开销(登录,注销,等相关动作):相当于100笔业务操作。
日平均交易量=(用户并发数*100+日典型业务量*典型业务重量级别)*业务复杂度
考虑峰值情况,假设高峰日交易峰值集中在1.5小时内完成(数据导入一般都在1-2小时之间完成),峰值交易量为日交易总量的70%,则每分钟交易量为25600000×70%÷1.5÷60≈200000次/分。
考虑CPU最佳的60%的利用率, 考虑到未来3年的冗余为30%,1.3*1.3*1.3=2.2:
Tpm=200000÷60%*2.2≈726000次/分
即数据库单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要达到726000tpm
应用服务器配置建议和数据库服务器相同或为数据库服务的7/10
2)实例2

服务器性能评估工式:TPM=TASK(Num×X)×80%×Z×F/(Y×60×60%)。工式原理如下所述:
注:Num为并发人数
    X:每人每天在系统里处理x业笔务
F:为系统未来3~5年的业务量发展冗余预留。如未来3年的冗余为40%,则F值为1.4*1.4*1.4=2.74

NC主要业务分析:
1、财务日常操作
总帐:凭证录入-5次远程调用,重量级别4;10条sql,重量级别1
      应用服务器压力值:20       数据库服务器压力值: 10
      帐表查询-3次远程调用,重量级别4;10条sql,重量级别4
      应用服务器压力值:12       数据库服务器压力值: 40
收付:单据录入- 5次远程调用,重量级别4;10条sql,重量级别2
      应用服务器压力值:20       数据库服务器压力值: 20

2、供应链日常操作
   库存/销售/订单等单据录入:5次远程调用,重量级别4;10条sql,重量级别2
      应用服务器压力值:20       数据库服务器压力值: 20
   库存/销售/订单等汇总查询:3次远程调用,重量级别4;10条sql,重量级别5
      应用服务器压力值:12       数据库服务器压力值: 50
可以看到,单据录入操作相当于基准测试的12-20;而汇总表查询操作在数据库端相当于基准测试的40-50。

3、重量级操作(如iufo计算,月末结帐,存货计算,成本计算等)
    以报表为例, 报表计算--10行×10列=100个单元格(=100次远程调用),函数公式平均重量级别5;一次远程调用对应3条计300条sql语句,重量级别为1。
    应用服务器压力值:500       数据库服务器压力值: 300
   报表计算则基本上属于OLAP事务了,因此其重量值远远高于单据录入操作。

计算公式:
NC的应用不完全是OLTP事务处理,还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OLAP事务处理;因此其评估不能完全按照标准的TPC-C方式,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。
1:按在线人数综合业务操作(或业务量)方式
假设每人每天在系统里处理x业笔务(X=200)
假设1天80%的业务集中在y小时内(y=3)
假设NC业务相当于标准基准程序的Z
假设计算机器需要保持60%的冗余
假设需要考虑系统3年内的扩展冗余F(比如人数或业务量每年增长30%,则F=1.3*1.3*1.3=2.197),可得出一个日常TPM估算公式:
TPM=Num×X×80%×Z×F/(Y×60×60%)

Z值评估(主要根据具体业务模式):
假设在一次业务里总帐单据的概率为a,库存单据概率为b,总帐查询概率为c,供应链查询概率为d,iufo计算概率为e。
且 a+b+c+d+e=1(其中abcde值根据业务方式不同而不同)
应用服务器Z=a*16+b*12+c*20+d*12+e*500
数据库服务器Z=a*15+b*20+c*40+d*50+e*300

根据用户方的估算,并发150人,服务负载来源主要有:日常业务单据及财务单据,月末报表计算。
日常财务单据概率a=0.2,b=0.1,c=0.5,d=0.1,e=0.1
则应用服务器Z=3.2+1.2+10+1.2+50=65.6
则数据库服务器Z=3+2+5+20+30=60
应用服务器日常平均TPM=150×200×65.6×2.2/(3×60×0.6)=393600
数据库服务器日常平均TPM=150×200×60×2.2/(3×60×0.6)=360000
     
月末概率为 a=0.1,b=0.1,c=0.1,d=0.2,e=0.5
应用服务器Z=1.6+2.4+2+1.2+250=257.2
数据库服务器Z=1.5+4+4+10+150=169.5
应用服务器峰值TPM=150×200×257.2×2.2/((3×60×0.6)=1543200
数据库服务器峰值TPM=150×200×169.5×2.2/((3×60×0.6)=1017000
    
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,NC系统的应用具有很典型的时效性和并发性,即1个月的业务集中在月底或月初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,此段时间系统的压力是日常的3-5倍左右,因此对实际TPM的估计我们可以根据经验添加一个时效与并发频度的参数F(比如定F=3),则得出一个基于日常TPM计算的经验TPM计算公式:

则上例中应用服务器对应的经验TPM=154320
      数据库服务器对应的经验TPM=10170

返回...
版权所有: JoBo 科技

总 机: 021-34512761 

传 真: 021-54848156 

网 址: http://www.jiubo-sh.com

地 址: 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953弄154号C-507

网站备案:沪ICP备15009565号-1

在线咨询
  • 在线咨询
  • QQ交谈
  • 微博关注
  • 扫描微信